赛事预告: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请赛 46城市64代表队齐聚荆州

孙语道合,乃对注引殷浩说的答辩。

(48)关于心学对董其昌画学的影响,学界已有不少论述,如朱良知《试论心学对董其昌画学的影响》,《孔子研究》2000年第1期。主张真正的视乃心视而不应当单单以目视,心视发窍于目才有目视。

赛事预告: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请赛 46城市64代表队齐聚荆州

品味中通过味来识别品类(类的寻求),进而推演其根据(故的寻求),此为认知维度。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:汝心之视,发窍于目。阳明坐亭中七日格竹而不格心,终至于劳神成疾。阳明称良知为主意头脑,唯一的知,这并不意味着,见闻与知绝缘。致良知之展开,须就心-理上展开,但理不可见,理之发见处——文才可见。

(45)禅家有南北二宗,于唐时分,画家亦有南北二宗,亦于唐时分。心统五官之统义为统摄。同时,阳明心学的这种豪杰精神,本是传承于《儒行》之十五儒: 且夫《儒行》十五家者,皆倜傥有志之士也。

[9]482~483 朱晦庵强以新民改之,谓与下文《康诰》作新民之文合。心斋为阳明弟子,读书不多,反能以经解经,义较明白。人格完善主要在于气节,而气节的树立则与修己治人之学有关。[8]94 天理不外良知,然而天理也就是佛家说的真如本性,良知则为人心的本觉,谈论真如或天理难以体验,而良知之说近于佛学本觉而能反心而具,故容易传播开来了。

诸如康有为、梁启超、王国维,以及此后被认为是新儒家的熊十力、贺麟等人,都对阳明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,章太炎也不例外。可以作为章太炎对于阳明学认识的晚年定论的代表性文献,则当为作于民国十三年孟秋,也即1924年的《王文成公全书》之《题辞》与《后序》,以及当时国学讲习会的记录稿如《菿汉昌言》与《诸子略说》等,这些文献围绕的核心问题则为宋明理学所关注的程朱陆王之辩,以及章太炎晚年常讲的儒学史上的修己治人与明心见性之辩,探析这两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章太炎晚年的儒学观很有必要②。

赛事预告: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请赛 46城市64代表队齐聚荆州

文成所论,则其一隅耳。[3]116 王阳明之学浅薄,故而其事功无足羡,在章太炎看来,朱宸濠比明武宗更具长民之德,故而阳明辅佐明武宗平定江西之乱当是极不明智的,这也就从学与政两个方面基本否定了王阳明。章太炎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,然而就大礼议事件而推论王学不重礼教,则还是有点片面了。朱维铮先生主要分析辛亥前后章太炎对阳明学的议论,指出章太炎辛亥前否定王阳明的学与功,与当时康有为、梁启超推崇、利用王学有关。

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学的重要性则在于扩充了《论语》与《儒行》的省过说,王阳明独特的豪杰精神也是与体兼儒侠的子路一脉相承,同时是《儒行》之中十五儒的后世振起者,这二者正好指示了阳明学脉之中少为人提及的人格培植的面向,而在突显阳明学豪侠精神的理路的背后,则还有对民族危亡的思量。格物者,知物有本末也。《大学》谓物格而后致知,非谓致知而后物格。[2]146 观守仁诸说,独致良知为自得,其他皆采自旧闻,工为集合,而无组织经纬。

章太炎说: 明儒视礼教轻,是文成之阙也。因此,他常将天理良知与佛学术语等同起来: 天理不外良知,其后甘泉亦自了此。

赛事预告: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请赛 46城市64代表队齐聚荆州

他指出若以程朱之学矫之,反滋纠纷[7]995。不过他对阳明后学中王艮对格物的诠释表示了认同: 格物致知之说,王心斋(艮)最优。

[7]989 薛瑄(敬轩)虽为高官,言语也谨守,然而其学尚不足称为修己治人之学,反而是躬耕不仕的吴与弼可以修己治人,其原因则在于安贫乐道,无超过人格语。故他在此处还说:盖阳明读书多,不免拖沓。章太炎认同王艮的解释并加以发挥,也与他认为《大学》原本就是以修己治人为中心的观点相一致。他批评阳明后学背离礼教,并认为问题根源在于阳明本人,但对儒佛会通的阳明后学却多有肯定。事实上,在章太炎的学术体系里,宋明理学原是以佛禅之学为根本的,程朱陆王,固以禅宗为其根本[17]441。……盖王学末流至颜、何辈而使人怖畏矣。

……余观其学,欲人勇改过而促为善,犹自孔门大儒出也。然阳明以为格当作正字解。

朱浩先生也分析了章太炎一生对于阳明学态度变化始末,认为章太炎前期是持朴学家眼光的贬斥与推动革命的利用,后期转而重新肯定并以佛学化解粗陋处(参见朱浩:《章太炎之王学思想演变》,载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16第1期)。[7]991 王阳明在世之时,弟子邹守益(东廓)等人助其实现事功,到了欧阳德(南野)、聂豹(双江)等阳明后学,则虽官职不低却是碌碌无为。

这么看来章太炎评价阳明学儒、佛会通,是将其与明心见性区别开来的,这是讨论章太炎的阳明学观的时候,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。殊不知《康诰》为殷、周革命之书,其意欲使殷之旧民,作周之顺民。

定宇语王龙溪曰:天也不做他,地也不做他,圣人也不做他。虽心知其故,而情不自禁也。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,故付之于良知,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,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,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,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。斯乃过于剀切,夫何玄远矣哉?[5]469 这里,章太炎虽强调知行有先后,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义之情作了肯定,认为可以导人悟得真知。

此阶段另有后收入《说林》的短文《谴王学》,其中对他为何否定王阳明的事功,作了补充: 守仁之学至浅薄,故得分志于戎事,无足羡者。章太炎完全认同古本,肯定王阳明复古本之功:自阳明言‘致良知以正物,物即事亲治民等事,文义始明,趣入者不患其无途径。

到了晚年,章太炎从事国学讲习运动,开始特别关注阳明学。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

是以四家之学,行之或百余岁,或几二百岁,卒未闻其徒有破检者。[7]988 陆九渊为学主张先立其大,也即发明本心,故而不以解经为重,甚至持有六经注我的观点。

章太炎又进一步论证,格的本意为量度,所以王艮训格为絜度,格物致知也即将修齐治平的本末之道,一一加以量度并规范下来。与此相似,他对邹守益之孙邹德涵(汝海)也赞许极高: 王门数传至邹汝海,其所自悟,过于白沙、阳明……自周、程以来,唯汝海知有所知障,知有法空观,不知其行能弇言否耳。宋以降,儒者或不屑是,道学虽修,降臣贱士亦相属,此与为盗者奚若?不有文成起而振之,儒者之不与倡优为伍亦幸矣。心斋读书少,故能直截了当,斩除葛藤也。

章太炎指出,这是因为他们从事明心见性之学,明哲保身,故而不能专心政事。对朱子将在亲民改作在新民,章太炎多有批评,而肯定王阳明恢复《大学》古本亲民之功,相关论述颇多: 彼辈以为《康诰》有作新民之语,下文又有苟日新、天命维新诸语,故在亲民之亲,非改作新不可。

他与清初的顾炎武等学者一样,将王学的末流颜钧、何心隐、李贽等归入猖狂无度者的行列,认为他们背离了礼教,也背离了师说,方才自取其辱。晋文而在,必不辅武宗蹶宸濠明矣。

这样诠释,也就解决了为什么《大学》原书格物致知无传的问题。故今先举王阳明以为权说,下者本与万善不违,而激发稍易。

相关推荐